中国副总理刘鹤率领的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团4月2日抵达华盛顿,准备与美方展开第九轮美中经贸磋商。纽约时报引述知情人士的话报道说,美中双方的目标是在本轮谈判结束时完成谈判达成协议,以便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晚些时候举行会晤时正式签署。
金融时报援引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负责国际事务的副会长薄迈伦(Myron Brilliant)的话报道说,美中贸易协议的90%都已经敲定,但最后10%是最为困难和棘手的部分。
如果一切顺利,美中或有望在本周达成协议,从而结束已持续了近一年的贸易战。中方表示,美中达成的贸易协议将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但从目前已知的消息来看,北京方面将在华盛顿关切的几个领域作出关键让步。
巨额采购
北京将同意向美国大量采购商品和服务,目的是扩大美国对中国出口,缩小双边贸易赤字。最终的采购清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讨论过的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能源产品、化学品、半导体和飞机。华尔街日报3月20日的报道说,作为美中贸易协议的一部分,华盛顿要求北京采购价值1.2万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
巨额采购是美中贸易谈判中比较容易达成的部分。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美中刚刚开始就贸易问题展开磋商时,中方就提出大幅增购美国商品来帮助削减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当时美方主导美中贸易谈判的是财政部长姆努钦。但那份协议遭到了以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等对华“鹰派”人物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姆努钦与中国副总理刘鹤达成的只是一份采购协议,基本没有触及导致美中贸易失衡的“结构性问题”,而且中方也没有对削减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做出具体承诺。
现在,美国国内的一些行业团体反而担心,中国扩大采购美国商品反而会加大相关行业对中国的依赖,从而在下次贸易争端爆发时轻易成为中方报复的对象。例如,中国曾提出在六年里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芯片。该方案遭到美国半导体制造商的反对,因为美国芯片制造商根本无法满足这一目标,唯一办法是把工厂搬迁到中国。
除了半导体之外,中方已承诺将大幅增购大豆、高粱、玉米等在内的美国农产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农产品谈判的官员格雷格·杜德(Gregg Doud)最近表示,北京提出向美国每年增购300亿美元农产品的条件。如果兑现,中国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将增加1.5倍。中国目前对美国农产品的年进口额约为200亿美元。
今年1月,中方负责美中贸易谈判的副总理刘鹤在白宫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特别做出了采购500万吨美国大豆的承诺。这得到了特朗普的称赞。美国农业部长珀杜后来表示,中方目前已把采购规模扩大到了1000万吨。这相当于2017年中国全年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人民币汇率
美中贸易谈判的另外一个对双方来说重要但又相对容易的议题是人民币汇率。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2月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美中两国的谈判人员时表示,美国已于中国达成了一项关于遏制汇率操纵的协议。
熟悉美中贸易谈判的人士表示,中方基本承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时再次承诺,人民币的汇率要有一定弹性,但不会把汇率用于竞争目的。他说:“我们绝不会把汇率用于竞争的目的,也不会说用汇率来提高中国的出口,或者进行贸易摩擦的工具的考虑,这是我们承诺绝对不能够这样做的。”
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在过去一年,中国央行大体上是阻止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这主要是担心人民币贬值过快会加剧资本外流,从而破坏过去几年来去杠杆的努力。
强制性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
本次美中贸易争端的导火索之一是特朗普政府所指责的,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改变强制性技术转让的做法是本次美中贸易争端中美方的核心诉求之一。
中国的一些法规政策要求想要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必须与一家中国本土公司设立合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中方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外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中方一直否认强迫外国企业交出技术,辩称这是外国公司与中国本地公司自愿达成的商业合作协议,外国公司自愿以技术换取中国市场。
现在看来,中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采取措施解决美方的这一诉求。这是北京为双方能够达成协议作出的一项主要妥协。
在3月15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前几个小时,人大代表们投票通过了《外商投资法》。法案的最终文本与之前公布的草案文本有重大修改,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所知悉的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的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非法向他人提供。这部法律还承诺全面保护外国知识产权,泄露商业秘密的人员或官员可被提起刑事诉讼。
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驻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认为,此法的通过仅具有象征意义。他对美国之音表示,因为中国是党大于一切,因此法律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但美国一些工商团体对《外商投资法》的快速通过仍持积极态度。支持美中贸易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对华尔街日报表示,法律最终文本中新增的内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市场准入
中国已承诺将向外国企业更大地开放市场。中国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让外资独资经营;落实金融等行业改革开放举措,完善债券市场开放政策;加强外商合法权益保护。”李克强还说,要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执行一致性,“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
到目前为止,中方已明确表示要做出的一项重大让步是同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中国总理李克强最近会见30多位跨国企业高管时表示,中国将允许外国云服务提供商进行业务试点。云计算市场是美方一直主张北京应开放的领域之一。但由于中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网络安全法》,对跨境数据流动加以及其严格的限制。
为满足这一法律的要求,苹果(Apple,Inc.)去年将在华云服务iCloud客户的账户和加密密钥转移给了位于贵州的云上贵州技术有限公司运营。除苹果外,微软、甲骨文和亚马逊都不得不找到一家中国本地合作伙伴。
在北京举行的第八轮美中贸易谈判中,美方提出要求中国收回《网络安全法》,理由是该法给在中国经营的美国企业带来严重影响,因为该法要求这些企业将敏感数据存储在中国境内的服务器,并要求它们使用中国的网络设备而不是外国的。
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去年5月发布的一份通告指出,该法对数据本地化的新要求将导致在华运营的外企进行大规模合规性调整。分析认为,此法增加了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并给中国高科技企业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上一轮谈判中,中方表现出愿意进行讨论的姿态。在此之前,中方一直拒绝讨论这一问题,认为美方的要求涉及中国主权。
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政府补贴
中国似乎有意愿在产业政策领域和政府补贴领域向美方做出一定让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已不再提及“中国制造2025”这几个字眼。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极具雄心的产业政策,旨在扶植先进制造业、航空、电子、人工智能等尖端产业的中国本土企业。特朗普政府多次抨击中国的这一产业政策,指责该政策通过政府注资、低息贷款和补贴不公正地支持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竞争。
眼下,中国各主要官媒也几乎看不到“中国制造2025”的任何内容,虽然这并不一定意味中国将停止这一有争议的产业政策。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2月份在美国国会筹款委员会作证时表示,如果美国能够与中国达成协议,协议将包括缩减政府补贴在内的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承诺。
撤销惩罚性关税
在关于何时、以何种方式撤销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惩罚性关税问题上,美中两国的谈判代表还没有最后达成一致。
中方希望,协议达成后,美方迅速一步到位地撤销其自去年对价值2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但美方希望分步骤取消关税,以迫使中国履行协议。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0日仍然表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他说:“我们不是说要取消关税。我们说的是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征收,如果我们达成协议,我们就必须确保中国遵守协议。”
北京寄希望于美国国内的商业团体能够说服华盛顿取消关税。但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基本上顶住了这些压力。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2月份在众议院作证时承认关税是一件钝器,但美国没有其它选项。
执行机制
美中贸易谈判的最后一个有待突破的难题是执行机制。这是华盛顿与北京在达成协议上的最大分歧。
特朗普政府坚持要求美中达成的协议必须有一个强制性执行机制,而一旦美方认定中方违反承诺,将可以单方面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而且要求中方承诺不得对美方征收报复性关税,也不得诉诸世贸组织(WTO)挑战美方的举措。
中方一直反对这样一个对北京而言属于单方面制裁的机制,但近期在这个议题上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3月份在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间隙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不反对有这样一个执行机制,但要求这样一个机制必须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中方要求保留对美国商品征收关税的权利。
金融时报援引的知情人士表示,一个妥协方案可能是双方设定具体的触发因素和实施日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