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红场阅兵前夕的彩排中展出了在北极使用防空导弹系统。 (美国之音白桦)
俄罗斯加紧控制北极地区,一处新的防空导弹基地很快将投入使用,控制北极航道的电子对抗装备也被部署完毕。俄罗斯同时积极开发各种专供北极地区使用的武器,并大量建造破冰船。在俄罗斯军事刊物上,最近出现声音讨论在北极地区与中国军事合作。
覆盖北极航道 北极防空导弹基地启用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布尔加科夫一个星期前表示,专为北方舰队防空导弹部队兴建的一处基地和营房设施将在今年投入使用。这处设施位于雅库特地区北部的季克西港,在那里部署的防空导弹能覆盖北极航道。
扼守北极航道的季克西港还拥有机场。那里气候恶劣,1月份气温能接近零下40摄氏度。
负责俄军营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尔加科夫说,在季克西港的这个防空导弹基地由11处建筑物组成,这些建筑物彼此之间用可抵御暴风雪袭击的通道连接起来。
北极大兴土木 众多机场兴建落成
他说,最近几年来,俄罗斯已经翻新重建了北极地区的19处机场。俄军也正在北冰洋的几个主要大岛上兴建全天候使用的机场。
俄罗斯现已重新恢复使用苏联解体后被遗弃的一些北极基础设施,同时兴建新设施。俄罗斯国防部去年年末表示,俄军工程兵正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施工。2014年以来,在北极总共兴建了545处建筑。
重点北极 组建专门部队和指挥机构
俄罗斯几年前还组建了专门针对北极地区的军事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北极地区的防务目前主要由俄军北方舰队负责,太平洋舰队同样负责部分防务。2014年,在北方舰队基础上组建了北极战略指挥司令部。
军事评论人士彩冈诺克说,目前正在实施的俄罗斯海军理论重点就是针对北部,其次是亚太地区。
彩冈诺克:“其中的一个主要侧重点就是北极。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俄罗斯已划出专门的军事力量用在北极地区,有专门的舰队在北极活动,任务就是防务北极。此外,俄罗斯也在加强北冰洋沿岸的警备力量。”
控制北极航道 能关闭通讯导航信号
俄罗斯国防部最近透露,5月上旬,北方舰队已经完成了北极地区几处电子对抗中心的部署。俄罗斯媒体说,这些电子对抗装备被部署在东部的勘察加半岛和西部的克拉半岛后,能完全控制北极航道,可关闭北极航道地区飞机、潜艇、水面舰船、无人飞行器的通讯联系和定位导航信号。
俄罗斯3月初推出了外国舰船使用北极航道的新规则。要求外国舰船使用北极行航道时应事先通知俄罗斯,并获得俄罗斯的批准。此外还要求外国舰船航行北极航道时必须应配备俄罗斯的引水员。
研制北极武器
俄罗斯同样在加紧开发专供北极地区使用的各种武器。2017年5月9日的红场阅兵中,俄罗斯曾展出了在北极地区使用的短程防空导弹系统。
一些俄罗斯军事媒体最近公布了在北极地区使用,同样架设在履带牵引车上的重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的照片。
大量建造破冰船 3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俄罗斯也在大量建造各种破冰船。除了专为军方使用的北极破冰船最近两年来开始服役外,5月25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举行了“乌拉尔”号核动力破冰船的下水仪式。
这种排水量达3万3千多吨,配备两座核反应堆的破冰船可在3米厚的北极冰层上前进。俄罗斯声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
“乌拉尔”号是同级破冰船中的第3艘。前两艘“北极”号和“西伯利亚”号几年前已经下水。“北极”号从5月17日起开始向核反应堆中注入核燃料,明年将投入使用。俄罗斯计划未来再建造4艘这一级别的破冰船。
战略核潜艇北极冰下角逐 俄恢复反潜机北极巡航
冷战时代,在北极冰层之下,美苏战略导弹核潜艇非常活跃。俄罗斯如今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活动也日益增多。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去年3月表示,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反潜飞机首次经过北极点飞抵北美大陆。当时两架俄罗斯反潜巡逻机在空中加油机和战斗机的伴随下完成了那次演习行动。
俄北极军事活动日渐增多
5月初,太平洋舰队的两架伊尔-38反潜巡逻机从勘察加半岛出发也完成了类似的演习。
一个星期前,两架和四架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在战斗机的伴随下曾分别飞抵阿拉斯加海岸西部地区,遭到美军F-22战机拦截。
利用中国威胁美国 让中国核潜艇进入北极
与此同时,俄罗斯军事刊物上最近出现了有关与中国在北极地区军事合作的讨论。独立军事评论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依靠经济实力正在大力扩充水下核打击力量和战略核潜艇数量,俄罗斯可以让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进入北极活动,从而威胁美国。因为,与从中国沿海发射攻击美国的洲际战略导弹的射程相比,从北极发射的射程要大大缩短。
以北极科考站为掩护 补给中国核潜艇
文章说,莫斯科应同意中国在俄罗斯所控制的北极地区岛屿上设立名义上的北极科学考察站,以此为掩护,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提供补给和通讯服务。俄罗斯与中国未来还可以在北极共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
文章认为,让中国核潜艇进入北极不会威胁俄罗斯。因为俄罗斯与中国边界线漫长,中国用不着跑到北极用导弹攻击俄罗斯。而组建防空和反导弹系统都是防御体系,同样不会攻击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