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20日开启了对菲律宾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菲律宾进行的国事访问(2015年,习近平曾参加在马尼拉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非国事访问),因而此行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出访前一天,习近平在菲律宾几家主要报纸上发表了题为《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的署名文章,称两国关系正处在一个“经历风雨后,又见彩虹”的时期。习此次访问由是被国际媒体冠以“雨后彩虹之旅”。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自2016年上任以来,将前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反转了180度,从“亲美抗中”变为“疏美亲中”。然而,两年来,杜特尔特也受到国内反对派越来越尖锐的批评。反对派认为,杜特尔特对中国做出了过多的政治妥协,换来了中国方面给出的大量投资与援助承诺,但这些承诺至今大多未能兑现。
分析人士预测,习近平此次访菲,将会为杜特尔特送上多项“重量级大礼”,以缓解杜特尔特在国内遭受的压力。不过,观察家们更为担心的是:这些“大礼”是否会带有“危及菲律宾主权”的潜在因素?能否足以平息菲律宾国内反对派的声音?此次访问是否会使杜特尔特进一步向北京靠拢?
未兑现的承诺
杜特尔特上台后,在对外扭转外交政策的同时,对内推出了名为“建设、建设、建设”的基础设施规划,包括75项重大基建项目,计划投资超过1800亿美元。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Daily Inquirer)此前曾经报道,杜特尔特先后三次访问中国,获得了中国对其中38个项目进行贷款和投资的承诺,总额计240亿美元。
然而,根据菲律宾政府的公开文件显示,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承诺的项目中仅有3个得到了正式启动,包括两座桥梁和一套灌溉系统,总计投资额不过1.67亿美元。其余的包括3条铁路、3个高速公路和9座桥梁等项目,仍处在规划、预算、等待中国政府批准融资等不同阶段,有些项目甚至已经被取消。
据路透社报道,在11月20日杜特尔特与习近平的首次会面中,双方又签署了29项协议,涉及两国在教育、文化、农业、卫生、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协议的内容大多泛泛而缺乏具体细节,其中有4项协议是此前的38个项目中已经承诺过的,包括一座水电站、一条铁路、一条跨海大桥和一条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反对派的批评
对于杜特尔特拥抱中国投资的转向,菲律宾反对派的质疑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人列举中国资金使一些国家负债严重,警告政府小心“债务陷阱”;另一些人批评杜特尔特对中国让步太过轻易,还没有拿到足够的好处,就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在南中国海的利益。
马尼拉德拉萨大学(De La Salle University)防务与安全分析师海达里恩(Richard Heydarian)认为:“中国的承诺导致马尼拉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软弱’,而没能在讨价还价中坚持到底。”他表示,中国想要的东西,杜特尔特都给了中国,“他们当然没必要急着兑现承诺了。”
新加坡《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报道,很多菲律宾的律师、外交官和普通民众都对杜特尔特拒绝向中国提及2016年的国际法庭裁决感到不满。相反,杜特尔特却积极寻求与中国达成协议,在争议海域合作开发天然气项目。一些菲律宾议员担心,这几乎等于抛弃了国际法庭做出的、对菲律宾有利的裁决,从而承认了北京对于该地区主权的声索。
菲律宾一家民意调查机构——“社会晴雨站”(Social Weather Stations)近日对1200名菲律宾民众进行的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菲律宾政府没有对中国在南中国海人造岛礁的军事化表示反对是错误的。该调查还显示,菲律宾民众对于美国的信任度仍为“很好”,而对中国的信任度“较差”。
最新进展
据中国官方媒体的最新报道,在11月20日进行的会谈中,习近平和杜特尔特均表示,中菲双方决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而且,在双方签署的多项协议中,包括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和《油气开发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
这些文件的签署意味着中菲关系更近了一步,菲律宾不仅加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原则上打开了双方共同在南中国海区域开发油气项目的大门。北京方面表示,中国国有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承担在南中国海“相关海域”进行联合勘探的任务。
在习近平访菲之前,有分析人士指出,中菲两国签署任何战略协议,都不得不兼顾到菲律宾与美国的长期关系。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中菲两国并没有像一些中国智库预计的那样,将双边关系升级到战略伙伴关系,而是停留在战略合作关系(菲律宾是东盟十国中唯一一个未与中国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这或许正是出于杜特尔特对美菲关系的顾虑。不过,美菲两国的关系今后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美国在南中国海区域的行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要点。